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,我黨在百年奮斗歷程中,留下了大量的革命舊址、遺跡遺存和實物資料。其中,四川涼山會理,因中央紅軍從皎平渡巧渡金沙江由滇入川,中央政治局在城郊召開“會理會議”而載入史冊,同時也為會理的多元文化增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,憑借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,會理古城、會理會議紀念地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(qū)。這些紅色景點是中老年人重溫激情歲月、感懷時代變遷的體驗地,同時也成為了新一代年輕人聆聽紅色故事、致敬革命英雄的“打卡地”。
古城樓上硝煙起
會理古城,至今還保留有兩座城樓。其中南門修葺一新的鐘鼓樓又名“凌霄樓”,從2012年端午節(jié)開始,凌霄樓恢復了逝去近百年的晨鐘報曉、暮鼓定更的傳統(tǒng)儀式,營造古樸幽雅的小城氛圍。而位于北門古樸厚重的城鼓樓又名“拱極樓”,外觀看上去雖然簡單粗獷,但其背后的故事卻扣人心弦、跌宕起伏。
城鼓樓始建于明洪武三十一年(1398年),清道光二十一年(1841年)因北門內民房失火,燒及北門城樓而重建。重建的城樓高10余米,面積800余平方米,為明代會理城市交通和防御的重要設施,原先城垛上設有三門鑄鐵大炮,與四周的城墻構成了會理古代城市完整的防御體系。
1935年5月初,紅軍分三路搶渡金沙江后,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會理城郊召開,紅軍主力休整,以紅三軍團圍攻會理,牽制敵人,迫使城外敵兵撤進城內。
5月8日,紅三軍團到達會理城郊后,即按軍委命令,擔任前衛(wèi),迅速奪取城東的東山寺和城西南的西來寺制高點,包圍了會理城。9日,干部團也到達會理城,投入圍攻會理城的戰(zhàn)斗。
當時會理守城的是國民黨軍閥劉元瑭,因提前得知紅軍要來攻打會理城的消息,劉元瑭下令用棉花浸透煤油引火,將城外北關、西關、東關的民房店鋪全部燒毀,目的是清除制高點。民房一燒,人心惶恐,城里的有錢人紛紛逃往鄉(xiāng)下避難。很快,守城士兵將四座城門關閉,并撬起街上的石板將城門封塞,不準百姓出入,強令軍警死守。
5月9日,紅軍圍城,戰(zhàn)斗打響。紅軍攻城,主攻北、西兩面。因南面是校場壩,地勢開闊,東面有護城壕易守難攻,紅軍連續(xù)作戰(zhàn),遲遲攻不下城。
紅軍久攻不下城池,經數日連挖地道,5月14日,紅軍決定用火藥炸城,可狡猾的國軍已經察覺,并在城墻下灌水防止火藥爆破。后來紅軍找來一口棺材,將火藥裝在棺材中,才將西北角城墻炸垮了一個三丈寬的缺口。城墻開口,紅軍趁勢沖鋒,雙方機槍對射,最后大刀肉搏,四周用云梯爬墻,戰(zhàn)斗異常激烈。后劉元瑭率兵堵?lián)簦m面部受傷,但很快堵住了缺口,紅軍攻城再次失利。
七天七夜的攻堅戰(zhàn),紅三軍團承受了重大傷亡,仍沒有撼動會理城防。此時,會理會議已經順利召開,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領導意識到,紅軍僅憑簡陋武器,不適宜進行城鎮(zhèn)攻堅戰(zhàn),遂下令停止攻城,撤圍會理。
草棚子下開會議
在會理城外的會理會議遺址,松林間的空地上擺放著幾塊石頭,后人稱其為紅軍石。1935年5月12日下午2點,毛澤東、朱德、陳云、周恩來、張聞天、秦邦憲等當時紅軍的領導人或坐在石頭上,或站在附近,上方是臨時搭建的草棚子,就是在這樣的環(huán)境下召開了著名的會理會議。會議開了一會兒,由于蔣介石的飛機不停地在天空中盤旋偵查,中革軍委為保證會議的正常進行,避免受到敵機干擾,隨后轉移到鐵廠村平安寺大殿內繼續(xù)開會。
在會理會議上,毛澤東總結了紅軍四渡赤水和巧渡金沙江的勝利。針對當時部隊的情緒和離心主義思想,闡明了四渡赤水以來運動戰(zhàn)戰(zhàn)略思想的正確性,總結了實行大規(guī)模運動戰(zhàn)的經驗。隨后,與會領導人討論了渡江后的行動計劃,決定全軍繼續(xù)北上,搶渡大渡河與紅四方面軍會合。周恩來、朱德等在會上發(fā)了言,支持毛澤東的意見,稱贊毛澤東的軍事指揮,充分肯定了這一階段的巨大成績。
會議還決定組成中央紅軍先遣隊,進行戰(zhàn)略偵察,為紅軍北上開路。任命劉伯承為先遣隊司令員,充分利用他在川軍中的聲望和熟悉地理民情等有利條件,為全軍當開路先鋒。
會理會議紀念碑的碑文是這樣撰寫的:“公元一九三五年五月,中國工農紅軍在皎平渡巧渡金沙江,千軍萬馬由滇入川,革命烈火燎原紅土,佯攻古城威震敵膽,會理會議永載史冊。”
歷史是這樣評價會理會議的:“會理會議對鞏固遵義會議成果,確保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確領導,實現(xiàn)紅一、紅四方面軍在川西勝利會師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?!保ā吨袊伯a黨四川歷史》第一卷)
得民心者得天下
每一個城市,都有熟悉這座城市歷史文化的“活字典”。年過八旬的熊世鑫老人,就是其中之一。他生于會理、長于會理,若要有人問起他關乎會理的人文史記,他泯口香茶就可娓娓道來。
據熊世鑫老人講述,當年紅軍從會理過時雖然他尚未出世,但家中的四娘曾幫紅軍做過紅五星帽,有一表兄還參加了紅軍。因此他自記事起,幾乎每天都在聽家人講述紅軍當年在會理的故事,天長日久也就銘記在心了。
熊世鑫的四娘家住會理城外的西草寺。1935年5月紅軍長征過會理時,景莊廟、楊家祠、草寺廟里都住滿了紅軍。紅軍來之前,因國軍四處散布紅軍要殺人放火的消息,城里多數人都逃往城外避難。
四娘初見紅軍時,紅軍都穿著破爛的灰軍服,帽上釘有紅布五角星,官兵都一樣,分不出誰是官、誰是兵,甚至有的還穿的火汗衫、偏襟衣服。別看他們一個個面黃肌瘦,頭發(fā)、胡子都很長,但人很精神,對老百姓很客氣,總是一張笑臉,稱大家“老鄉(xiāng)”“老表”“小兄弟”。
紅軍駐扎的地方都召集了群眾去開會,紅軍告訴當地群眾,紅軍是路過會理,是窮人的隊伍,是專門打富濟貧幫助百姓的。
紅軍還組織成立了窮人的貧民團,由貧民團帶領大家去有錢人家搞斗爭,沒收大批糧食、布匹、洋紗、被子、衣服、銅器、瓷器和金銀等物品。
當時凡住茅草房和破瓦房的群眾都分到了糧食和生活用品,銅瓷器家具等都分給了幫助紅軍做事的窮人。在沒收財物時,紅軍還捆走了幾個長期欺壓百姓的地主土豪。
四娘有一侄子叫盧鳳熬,時年17歲,因常去楊家祠、草寺廟聽紅軍講革命道理,也親眼見證了紅軍是一支幫貧困大眾翻身做主人的好軍隊,于是和幾個伙伴就地報名參加了紅軍。遺憾的是之后再沒有消息,家人多方打探,得到的卻是他已經陣亡的噩耗。
熊世鑫老人說,其實大家都明白有革命就有流血犧牲,想想今天人們都過著國泰民安的幸福生活,盧家人也因家有一位紅軍戰(zhàn)士而深感自豪。當年紅軍雖然沒有攻下會理城,但這支人民的軍隊卻永遠駐扎在了會理人民的心里。
出處:https://www.xuexi.cn/lgpage/detail/index.html?id=14671948976916933806&item_id=14671948976916933806
版權所有:浙江世貿裝飾股份有限公司
浙ICP備14003604號-2